实验三 流体流动阻力多功能实验
一、实验目的
1、掌握流体阻力及一定管径和管壁粗糙度下摩擦系数λ的测定方法
2、掌握测定局部阻力系数ζ的方法
3、掌握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之间的关系及工程意义
二、实验原理
流体阻力产生的根源是流体具有粘性,流动时存在内摩擦。而壁面的形状则促使流动的流体内部发生相对运动,为流动阻力的产生提供了条件,流动阻力的大小与流体本身的物理性质、流动状况及壁面的形状等因素有关。流动阻力可分为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。
流体在流动过程中要消耗能量以克服流动阻力,因此,流动阻力的测定颇为重要。测定流体阻力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,水从贮槽由离心泵输入管道,经流量计计量后回到水槽,循环利用。改变流量并测定直管与管件的相应压差,即可测得流体流动阻力。
1.直管阻力摩擦系数λ的测定
直管阻力是流体流经直管时,由于流体的内摩擦而产生的阻力损失hf 。对于等直径水平直管段,根据两测压点间的柏努利方程有:

(1)
式中:l ,直管长度,m
d ,管内径,m
(P1 - P2),流体流经直管的压强降,Pa
u ,流体截面平均流速,m/s
ρ,流体密度,kg/m3
μ,流体粘度,PaS
由式(1)可知,欲测定λ,需知道l、d、(P1 - P2)、u、ρ、μ等。
(1)若测得流体温度,则可查得流体的ρ、μ值。
(2)若测得流量,则由管径可计算流速u。
(3)两测压点间的压降(P1 -P2),可用U型压差计测定。此时:
(2)
式中:R,U型压差计中水银柱的高度差,m
则:
(3)
2.局部阻力系数ζ的测定
局部阻力主要是由于流体流经管路中管件、阀门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或缩小等局部位置时所引起的阻力损失,在局部阻力件左右两侧的测压点间列柏努利方程有:
(4)
即
式中:ζ,局部阻力系数
P1′- P2′,局部阻力压强降,Pa
式(4)中ρ、u、P1′- P2′等的测定同直管阻力测定方法。
三、实验操作步骤
1、了解实验装置,熟悉实验各装置的作用和原理。
2、进一步熟悉离心泵的操作。
3、检查水槽水量是否够用,必要时应为水槽加水;如实验时间稍长,水槽水量不够,可以向水槽加自来水,水位过高时即从溢流口流入地沟,便可保证水槽的水量。
4、开始实验前先灌泵,避免在空载状态下开车。打开电源开关,关闭泵出口阀,打开泵电源开关。打开连通阀,将泵出口阀打至最大,等待几分钟后关闭出口阀,反复开关管子上部的排气阀对管子进行排气。
5、在连通阀打开的情况下将排空阀开关几次对测压管进行排气。关闭连通阀再开排空阀几次对压差计调零。
6、将流量由小逐渐加大,流量每变一次需等待几分钟到压差计内读数稳定,记录下U型管的液柱高度差。
7、流量在增加过程中,其流速开始时增加的间隔较为缓慢,一般为10L/h。当流量增大到150L/h 后,便以50L/h 的流速来增加。
8、在实验过程中,U型管液柱高度差应当是逐步增加的,如果不符合这一规律,应当从流量为最大值时开始,逆向操作(即逐步减少流量),直至流量为零为止。此时,U型管液柱高度差应当是逐步减少的。
9、如果实验结果符合正常实验规律,即可终止实验。先关闭水的出口阀,再停泵,最后关闭电源开关;
10、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与直管阻力的测定方法一样,只是通过转向阀使液体流入弯管。
11、打扫实验室卫生,整理好原始记录,交实验指导老师签字后再离开实验室。
四、实验注意事项与设备的维护保养
1、装置配备的U型管压差计内的指示液为水,20℃时密度为998.2kg/m3。
2、本装置的直管为垂直安装,与U型管压差计相连的两测压点垂直距离为1054mm,直管内径为15mm,绝对粗糙度ε=0.2mm;
直管垂直安装,测压点测量的应为两截面间的势能差,包括了两者的代数和为ΣΔP=(P2-P1)+ρgΔZ。显然,ΔPS=ΣHf=λLρu2/(2d),ρgΔZ则应为常数,且当u=0时,ΔPS=ΣHf=0,ΣΔP取最大值,即ρgΔZ(此值可通过实验测定)。因此,实际的直管阻力ΣHf=ρgΔZ-ΣΔP。本实验装置的数据还可以用于验证层流条件下λ与Re数的关系。
3、设备的维修主要是料液泵,具体要求请参照泵的使用说明书和有关的电机手册;
4、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,如果管道连接件泄漏,可用维修的活动扳手禁锢连接螺母;
5、加密封生料带之后再紧锢,还不行,则必须更换管道接头或管道;
6、注意实验过程中切勿捕捉测量点,只能从大到小测,或从小到大有规律的测,若少测了数据则需重新开始实验。不能将流量打回所需测的数值另读一组数据。否则数据将有很大的偏离。
五、实验结果处理与要求
1、根据实验所测项目,设计原始数据记录表格。
2、验证层流时λ~Re的关系。
3、湍流时,流量由小(大)到大(小)测8~10组数据,计算λ、ζ、Re值。
4、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出λ~Re曲线,并与书上λ~Re比较是否相符?
5、局部阻力原始记录表格与下表一致。
原始记录表格
温度:液体粘度:液体密度:管子内径:
体积流量V( ) |
流速u(m/s) |
(m)
|
(m)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思考题
1、管路要排气,若气未排尽,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?
2、本实验数据为什么要整理成λ~Re曲线,而不整理成λ~u线?
3、不同流体、不同管径及不同温度下的λ、Re数据能否关联到一条曲线上,为什么?
4、测压导管的粗细、长短对测量两点的压力差有无影响?
5、滞流、湍流、完全湍流(阻力平方区)时,摩擦系数λ与Re、ε/d各为何关系?
 |
设备全图 |
 |
水槽 |
 |
管道 |
 |
转子流量计 |
 |
压差计 |